茶是一種人生。
按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茶――就是人處在草木之間。茶,是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也是面對內心的態度。
――《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說到茶,它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看似簡單,卻又內涵深刻、外延豐富。茶,本就是一種生長在自然環境里的植物,但加上了“人”的茶,它便可以是商品、是飲料、是情懷,抑或是人的態度和精神。
勐捧集鎮
在云南省臨滄市鎮康縣縱橫交錯的群山間,有一個叫勐捧的集鎮,這里距離國境線不到20公里,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邊陲小鎮。
勐捧云海
勐捧最高海拔2680米(位于酸格林村石竹林山),最低海拔549米(位于怒江邊大沙壩),年均氣溫18.2℃~19.4℃,溫度常年舒爽宜人,年降雨量1620毫米,奔騰不息的怒江自東向西穿境而過,流經這里近30公里。
勐捧鎮距離國境線交通圖
溫潤的自然環境使得這里物產豐盈,茶葉也成了這里最具代表性的物產。
好茶、好酒和好人似乎都有相似的“成名”路徑――有口皆碑。勐捧這里的茶葉因其長勢良好、口味獨特和茶客們的口口相傳被常年在云南茶區尋覓原料的下關沱茶技術團隊所發現。
彩寬大叔是鎮康縣勐捧鎮人,一直在勐捧經營茶葉生意的他,深諳當地茶葉的品質特征,下關沱茶原料技術團隊也因為勐捧的茶葉,與他結緣并一直合作至今。
初見彩寬大叔,黝黑的他身材魁梧,話并不多的他,但凡只要說起當地的茶葉,他便如數家珍,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你想要了解的關于當地茶葉的特性描述得很清楚。
彩寬大叔的背影――帶領技術團隊穿梭在茶林間
多年前公司原料技術團隊到當地尋訪茶葉原料時,他便陪同技術團隊一起走遍了這里的茶山。
為了確保公司茶葉原料來源的真實與品質可靠,公司原料尋訪技術團隊每年都在茶山尋找好茶。在很多名山、名寨之外,其實云南還有大量的優質茶葉資源未被公眾很好地認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下關沱茶原料尋訪團隊在茶區選料,除了在源頭把控好公司采購的原料品質外,也在為廣大茶友更好認知這些“名氣不大”的茶葉而一直深耕細作,先后發掘出了一批好茶,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巖子頭”“藤韻”等等。
公司技術團隊成員在勐捧茶山取土壤樣
每到一座茶山,公司技術團隊成員都會對茶樹生長性狀、茶林土壤等做相應的記錄和研究,力求從茶葉原料的感官審評和相關理化指標的分析等不同的角度來更加科學地認知不同茶山的茶葉。
在彩寬大叔看來,多年從事茶葉生意的他,雖不是很懂公司技術人員對茶山和茶樹所做的這些科學記錄和數據化的分析,但他自己對茶葉的評價心里有自己的一個維度,他憑借的是當地的物候、自己的舌頭、雙眼和制茶時雙手的感受,便能給茶客呈現出自家的好茶來。
但是隨著消費者認知的越來越全面、食品和原料要求的越來越高,彩寬大叔也意識到,科學的方法可以助推品質的提升,只有按照科學、嚴謹的方法,結合切實可用的經驗積累,才能夠生產出好的茶葉,而這也恰恰成為下關沱茶能與他建立良好合作關系的基礎,按照彩寬大叔的話來說,與公司合作,成交的不僅僅是茶葉商品,更是公司對他的信任和他所認可的公司對茶葉品控的那份堅守。
2014年7月,彩寬大叔注冊登記了鎮康縣彩寬茶葉專業合作社,在與公司合作的基礎上,合作社按照公司的技術指導,科學添置了制茶設備,并在公司的技術指導和培訓下,不斷優化提升制茶方法。
合作社現已成功組建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組織了50多戶社員,合作社成員覆蓋勐捧鎮、鳳尾鎮兩個鄉鎮,擁有古樹茶葉生產基地1000多畝。
彩寬茶葉合作社的制茶設備和晾場
茶葉初制所
彩寬茶葉合作社還在勐捧鎮貧困村巖子頭村成立茶葉初制所2個,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的方式,把貧困群眾嵌入到公司的茶產業鏈,激發了內生動力,在與公司合作的基礎上,發揮了民營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生力軍作用。茶葉初制所圍繞市場,一方面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同時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合作社擁有的茶葉生產基地現已成為公司茶葉產品的原料種植基地,在2019年7月,下關沱茶集團公司還完成了勐捧巖子頭村委會的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
正如下關沱茶百年來的手手相傳,彩寬大叔的長子現在已經承接了他大部分的工作,幫助父親經營好家里的茶葉生意,并把彩寬茶葉專業合作社發揚光大。
近年來,隨著彩寬茶葉合作社對茶葉的加工銷售,茶葉價格大幅度提升,茶葉收入成為了部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彩寬茶葉合作社茶保證了茶農茶葉的產銷鏈,推動了群眾發展茶葉產業的積極性。得益于與公司建立了堅實的合作關系,合作社現還優先聘用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助力當地脫貧摘帽。為使當地有限的茶葉資源經濟效益最大化,公司每年還請公司技術人員到當地,為茶農提供大量的茶園管理技術、采摘技術、種植技術,為共同做優、做強當地茶葉一起努力。